正文浏览: 查看全部
上海大剧院大修:开业15年后“小憩”只为更好地出发
发布时间:2013-03-04   作者:本站编辑  

  雨中,最后一批参观市民依依不舍地离去,围绕着剧院周围长达几百米的护栏被悄悄撤去。

  从浦东赶来的刘老伯还是错过了开放时间,站在人民大道的另一面,他请路人用像素不高的数码相机为他和上海大剧院拍了张合影。

  上海大剧院大修前免费开放10天,无论意外造访申城的高温,还是不期而至的滂沱大雨,都没有挡住每天过万参观者的脚步。每天早晨8点不到,大剧院门前就出现长长的队伍。一对从奉贤赶来的夫妻怕人多排不上队,竟有一天凌晨3点在大剧院门前支起简易帐篷,露宿到清晨,等待第一个进剧院参观。游客中那些80岁甚至90岁以上的老人则以急切的口吻絮叨着:“老剧院的样子可能就要不见了,怎么样也要来看一眼。”

  作为中国第一座按照国际一流剧院标准建成的现代化大剧院,上海大剧院自1998年开业以来的第一次闭门大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这关注中蕴含着对这座艺术“水晶宫”特别的向往和热情,也充满着对大修“那点事”的陌生和好奇。

  一座看上去挺正常的剧院为什么要大修、怎么大修?大修之后的剧院会是什么样?与市民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连串问号,促使记者叩开大剧院刚刚合上的门。

    

  就是一个家,15年也该修一修,何况这么大个剧院

  一提起“大修”两个字,眼前不难出现剧院四周支起黄色脚手架、拉起绿色建筑网的画面。有人甚至猜测,这大修许是要把剧院推倒了重建。而认为大剧院会像音乐厅和外白渡桥那样来个“平移”的人也不少。

  “其实都不是,”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碰到参观者这么问,都会耐心解释,“这次修整更偏重内部的,主要在内部硬件和软件方面展开彻底的更新或维修。说是‘大修’,可能有些地方修了之后你甚至看不出来。必须告诉大家的一点是,大剧院的外观不会有任何变化。”

  看不出?为什么还要修?

  运营15年了,大剧院从外观上看依然“精神”,观众进剧院看演出,坐在观众席上,大概也不会感到这里有什么异样。所以,对于“大修”,进来参观的人群泾渭分明地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这么好的大剧院,跟国外好多剧院比,似乎也看不出有哪里落伍,有啥好修呢?另一派则认为,就是一个家,15年也该修一修了,何况是这么大一个剧院呢?

  向记者摆出这两种观点后,张哲自己都笑了。修或不修,并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说了算的,一切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大剧院“服役”已15年,从国际上大剧院的修缮时间节点来看,较为普遍是10年出头就大修一次,但也有不少欧美剧院是20年到30年才大动干戈,不过,它们往往一修就是3年到5年。“我看到捷克的一座剧院修了整整10年,几乎等于重造。如果上海大剧院也这样来修,城市的日常文化生活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张哲说,大剧院在修缮之前请来专业机构检测和评定,给出反映剧院运转和对标国际水平的所有数据,“精确的检测报告告诉我们,大剧院‘老’了,确实需要彻底翻修而不是小修小补,这才促使我们下决心着手。此工程也牵动了市委、市政府和市一级财政力量的直接关心和支持。”

  这是一组可资比较的数据。国际一流剧院的舞台移动速度达到了60厘米/秒,而按照上世纪90年代一流标准建成的大剧院舞台,移动速度只能达到一半;借助吊杆,当下最热的百老汇音乐剧《蜘蛛侠》的舞台变景速度达到了6米/秒,上海大剧院变景速度仅为1米/秒;用来接纳柏林爱乐等世界一流乐团的舞台音罩,在国外已经采用最新研发出的轻便“合金音罩”,上海大剧院舞台上那个又笨又木的密度板音罩,光重量就达到二十七八吨,每一次架起钢轨推进推出,都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大量的人工……

  大剧院运转到现在,没有出现过观看质量受到影响的重大事故。可是观众不知道,这并不是因为它的舞台设施多么坚固耐用,而是大剧院舞台技术部一直在超负荷运转,包括采用各种变通的“土”方法来消除设施技术滞后、陈旧甚至故障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隐患,难能可贵地维持着每一天的运转。

  一台演出的变景次数越多,相应的舞台吊杆就越复杂。曾在这里演出100场的《剧院魅影》,演出变景速度为3米/秒,大剧院在舞台硬件没法改动的情况下,咬咬牙从澳大利亚租借特别的吊杆来达到速度要求,而一根吊杆的租借费用为12万澳元一次。现代芭蕾《牡丹亭》要求舞台上能有更灵活的布灯位置,剧院现有空间难以满足,演出方中央芭蕾舞团因此抱憾改投其他场地。中外合作歌剧《波西米亚人》的布景巨大沉重,舞美装置达到了25吨,它在萨尔茨堡的歌剧院里首演毫无问题,但上海大剧院的地板却根本承受不了,虽然舞台技术部人员对地板进行了加固,去年艺术节首演时,舞台上的地板仍然被压得“出油”走形……

  为大剧院幕后督阵多年的舞台技术部经理吴志华跟记者回忆起这样一幕——“芭蕾舞剧《尼金斯基》去年在大剧院上演,其中一场的舞台幕布本应拉升到3米,由于设备老化,失控降到了两米。尽管技术人员随机应变,手动将幕布升了上去,但了解剧情的观众还是能感到前后两场演出中的这一明显区别……类似让人捏把汗的场景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再硬撑下去,很难设想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有些地方修了甚至可能看不出来,但是观众能感觉到变化

  张哲透露的大修费用不算小,预算达9位数。这么多钱,将花在什么地方?

  “四大件”,道道关键。它们分别是:舞台设备、监控系统、空调系统和消防系统。

  连翻四次台的世界最难歌剧《尼伯龙根指环》,换景繁复的音乐剧《剧院魅影》,对音响要求甚高的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世界高水准演出一一莅临过的大剧院舞台,将是此次大修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烧钱”的部分。预计将花费1个多亿元把它更新成符合当下世界水平的一流舞台。

  记者站上大剧院舞台,抬头望去,它像是一座足有八九层楼高的“巨型城堡”,其中机关密布、吊杆密集、灯光复杂,而地板下各种设施也称得上是“机械丛林”。“目前大剧院使用的舞台系统成套出自日本三菱重工,它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产品。15年前这套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也帮助上海接纳了众多世界最一流的演出,但比起现在舞台软硬件的世界一流水准,它已落伍很多。2003年以前,这套舞台系统每年曾需交付三菱公司15万元美金用于年度维护。2003年后,通过技术攻关和厉行节俭,上海大剧院技术力量开始自行维护。令人苦恼的是,由于升级换代,很多零部件在三菱公司已经停产,市面上也买不到。靠着‘拆东墙补西墙’,这座舞台就像一位征战无数的球员,伤病很多,难保哪一天不会出现系统的全面瘫痪。”对舞台上的每一个螺钉都了如指掌的吴志华说到这里,皱了一下眉头。

  大修以后会怎样?“这一次,大剧院舞台控制系统将全套更新;舞台音罩将更换成轻便的铝合金材质,在不影响声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护大剧院的地板;舞台灯光和布灯空间重新布局。大剧院整修完毕之后,我们还会再请专家来测评一次并公布数据,以确保大剧院调整以后在技术上无限制,舞台领先于国际水平。”

  曾经,一位老人在大剧院进场的旋转门前滑倒,由于老摄像头的技术参数和清晰度偏低,在怎么会摔倒的细节上存在争议,引发了一场事后证明没有必要打的官司。这样的遗憾,在此番剧院监控系统的更新后将被完全消除。大修后,大剧院全覆盖、无死角的监控,将和其他世界著名剧院的监控系统一样,对剧院布局、安保、人流统计和疏散等关键环节起到“火眼金睛”的作用。

  一位大剧院礼宾把记者引向观众厅3楼。“原来的整个空调系统,在演出大厅的3楼是没有回风口的。这也造成一到夏天,大剧院的观众席出现‘一层观众穿衬衫,三层观众恨不得打赤膊’的尴尬场景。到了冬天,则是3楼很热,一楼嫌冷。大剧院净高很高,而热气又是向上走的,所以,这一回大修,将彻底改变楼上楼下温差能有10℃的状况,让回风均匀,温度平均。”

  大剧院的消防系统也须“鸟枪换炮”。由于落成于上世纪90年代,消防规范相对较低,大剧院的中剧场里只设计了一条消防通道,当时够用,按现在标准则必须达到两条以上,才能让观众安全疏散。此外,大剧院的内部装饰、观众休息厅的功能拓展等重新布局、维修,将使这次大修工程复杂,难点也更多。

  有大修,还要有不修,或者说是“修而不变”。这话怎讲?

  张哲举例说,对于决定一座剧院视听质量的音响技术效果,必须在大修中得到保持甚至提升。大剧院的自然声效在全国剧院里是最好的,在歌剧演出时的中频满场混声延时为1.37秒,交响乐演出时的中频满场延时为1.82秒,与国际最高标准1.4秒和1.8秒出入极小,对此,前年造访的柏林爱乐乐团指挥西蒙·拉特竖起了大拇指。然而,舞台大修、空调风口的调整,甚至座位的更换,都可能对音效带来影响。“更换部分座椅时,我们先请人分析座椅材质、海绵填充料对于声音反射的参数,务必严格保持不变,甚至连椅套布料都得用与原来完全一样的……”张哲说,哪里都可以动,但音效的优势绝对不能改变,不仅如此,剧院还将趁着大修把3楼末排墙面上的声音反射帘的功能完全开发出来,未来让演出声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就是剧院大门关上后,普通人眼里看不见的大修。但所有的付出和最细微的改变,相信观众也一定会感受得到。”张哲说道。

   

  未来,观众进剧场不仅是看戏,还可以享受休闲、社交、餐饮一体化服务

  鉴于维修这样一座文化建筑的特殊要求,两周前,大修方案的专家评审会举行,提出的调调很特别——别省钱。

  专家们一致的意见是,不要首先考虑省钱不省钱,而是要让大剧院所有设备通过这次大修更新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心系大剧院的人,都希望这次修缮完成之后,能交给上海一座能够管用下一个15年到20年、在大处和细节上都能经得住推敲的剧院,而不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钱浪费在“治标不治本”的修修补补上。

  修成之后的大剧院,舞台将更靓、设备将更精、音响将更为出色均匀,但在细处的着笔也更为用心。张哲说,比如,普通观众进入剧院后的软环境、视野感、便利度,剧院的环保性、人性化……都堪称大修这幅画作中的细腻“工笔”。

  跟国外著名剧院庞大而多功能的休息区域相比,上海观众恐怕都体会过大剧场休息大厅空间逼仄、服务功能区域不全之苦,中场休息时从容地喝点、吃点、逛逛、看看、买买,在现有的空间里成了奢望。通过大修,大剧院底楼售票大厅连同现有的马克西姆餐厅以及2楼大堂,将被两部罗马材质的旋转楼梯打通,售票处则迁移到原新闻中心。让出的一大块空地,连同被清空的原商铺所在地,将被改造成庞大的观剧消费空间。也就是说,买了现场票的观众能立即从内部楼梯进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无论刮风下雨都要从外面绕一圈从正门进入;休息时,观众则可拾阶而下,享用底楼新建的餐饮、展览、购物等空间。“我们正在与台湾诚品书店接触,而特色纪念品和演出衍生产品也将在这里设专卖。未来,观众进剧场不仅仅是看戏,还可享受到休闲、社交、餐饮一体化的服务,这才是真正多元丰富的现代剧场文化。”张哲说。

  内装饰上,大剧院将见缝插绿,增加屋顶绿化,并将原来一些封闭露台向观众开放,让人们中场休息时可以去“空中花园”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在沪上名家指导下,大剧院休息厅等处的墙面将增加海派文化的装饰元素,突出“上海特色”。原来厕所不够用?大剧院将在底楼休息厅增加厕所,同时调整部分楼层男女厕所格局,尤其是要彻底解决以往一到中场休息时,女厕门前排长龙的问题。

  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还将是一座环保型的剧院。在气温不是特别高的日子里,400冷吨左右的冷气就足够令大剧院室内的观众感到舒适。但是因为设备的年代问题,大剧院原有3台300冷吨的机组无法单独打开,必须至少运行两台才能供冷,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修缮之后,大剧院空调将更换成一台700冷吨、两台400冷吨的冷气机,且可分别单独运行。大剧院高层那两道著名的玻璃幕墙,至今还是单层,尽管开着空调,前一天气温升高玻璃附近温度蹿升到31摄氏度,后一天降温则只有9摄氏度,每天浪费的电能数以百千计,借这一次大修,将换成双层玻璃。

  另外,大剧院中小剧场通过这一次维修也将得到功能上的完善。中剧场将拆除原来的乐池,将三层观众席的中间一层拆掉,把底层观众席按坡度连缀到这一层,在减少不到20个座位的情况下,使观众的视野舒适度大大改观。小剧场也将活动座椅改为固定座椅,减少演出过程中的噪音。

  90%以上参观者从未进过大剧院的现状,必须改观。“升级版”大剧院是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

  在闭门展开工程的公开招投标之后,大剧院的整修将会最早于4月18日动工,并可望在10月18日开门迎接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张哲说,新的大剧院交付使用时,市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舒适、更环保,也更大众化、更平民化的大剧院。

  “这一别,需要半年多。免费开放期间看到观众成千上万地来,对走上剧院舞台那么新鲜,对剧院的每一个熟悉不熟悉的角落都那么有感情,我们着实感到温暖。”说罢此话,张哲却话锋一转,“通过对上万参观者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参观者从未进过大剧院。有同行告诉我,上海2300万居住人口中,真正到过大剧院的不足300万人,我跟他说,你这个分析过于乐观了,实际到过的恐怕更少。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不是票价太贵而导致很多人无法进入大剧院欣赏艺术?花这么大代价修缮完的大剧院,是否还是和过去一样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我们希望,‘升级版’的大剧院,明确是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

  他表示,大修后的大剧院,首先一定会降低票价:“音乐和戏剧本来就是具有教化作用的,怎么能用高票价将希望受到艺术熏陶的人群拒之门外?上海大剧院去年上半年平均票价290多元,经过公益场等一系列降价措施,去年全年平均票价最终降到250多元。但调查显示,平均票价100元到200元之间,大多数人可以接受。所以,大修后的大剧院要努力做到使平均票价更便宜,并将降票价作为一个经营指标来要求。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音乐厅的票价在15美元至137美元之间,那是和他们收入可比的一个价格,相比就不贵。我们也应该追求票价与收入有可比性,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剧院的票价和发达国家一样做到‘平民化’。另外,修缮之后,大剧院的免费参观将成为常态。保证每个月会有一天开放,让市民免费参 观。”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 Copyright © 2015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 | 电脑版